“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七:
發揮住房保障民生兜底作用 實現更多人群安居宜居優居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回望過去一年,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在2022年全國兩會之際,人民網《兩會“財經眼”》聚焦全國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內容,從經濟目標、減稅降費、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等角度,集中采訪一批代表委員、權威專家、行業領軍者,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住房保障,既關系民生,也關乎發展。
“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寥寥數百字,再次明確2022年房地產發展方向。
記者梳理發現,“房住不炒”“三穩”等關鍵詞再次強調了房地產總基調不會變,“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則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既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重點,又詮釋了對保障不同群體合理住房需求的高度重視。
多位代表委員和專家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了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和任務,保證了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了調控政策的協調性和精準性。同時,圍繞“房住不炒”的長效機制和房地產供給側改革,緊扣“高質量”主線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這些中長期思路對于今年開展房地產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和促進效果。
加強民生兜底保障
明確堅持“房住不炒”“三穩”目標
“全文共出現76次!”這是“穩”字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次數。與之對應,我國房地產政策基調背后同樣連著一個“穩”字。
有專家表示,以“穩”為主題,再次明確要求“房住不炒”,是今年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期的指導方針,也是持續改善民生,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重要保證。
“從2016年首次提出‘房住不炒’,這個提法是一以貫之的,這表明中央對房地產市場政策的導向已經非常明確,不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調控手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研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布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住房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存在,歸根結底就是要滿足群眾實實在在的住房需求,特別是重點群體的階段性住房困難問題。
“中央對房地產的政策一直是明確而延續的。在不同的時期采取寬或嚴的調控是正常的,不必過度擔憂。”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表示,目前,房地產政策工具是長短結合,在循序漸進中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形成。
今年兩會對房地產的表述,放在了“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板塊中。對此,李布分析稱,“住有所居”是民生“七有”的重要內容之一,切中了住房本身的核心要義,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方面住房要向居住屬性回歸,另一方面住房的投資作用特別是投機作用必須得到有效抑制。
“在‘穩’的基調下,具體而言,未來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供給將起到加強民生兜底保障的作用,解決群眾的住房民生問題,真正實現‘房住不炒’、平抑房價。”ICCRA住房租賃產業研究院院長趙然表示。
探索新發展模式成亮點
助推“租購并舉”政策落實落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探索房地產新的發展模式”。這一表述,是繼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之后,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
探索新的住房發展模式“新”在哪里?李布看來,第一個“新”是要在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場之間要建立新的結構平衡。
據他介紹,一方面要在住房保障體系中,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住房保障群體“應保盡保”,特別是要強調“租購并舉”導向;另一方面要在住房市場體系中,要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基礎上,優化房地產調控政策,重在滿足首套中小戶型、中低價位的自住需求,解決好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群“人房匹配”問題。
第二個“新”是住房領域發展模式創新,在住房金融制度、房地產稅收體系、土地供給渠道等基礎性領域,深化改革創新,有效控制房地產貸款紅線,化解和防范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第三個“新”是要形成新的政策調控工具箱,針對住房矛盾的階段性特點變化,進一步完善調控手段,突出因地制宜、預判預調,實現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形成新的更加健康平穩的市場秩序。
“針對當前房地產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勢在必行。”全國政協委員莫天全建議,一要堅持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并行發展,建立人-房-地聯動機制;二要堅持租購并舉,保障租房群體享有公共服務的權利;三要堅持盤活存量,健全配套服務。
最早提出“租購并舉”,并明確其為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始自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而確定這一政策導向,針對的正是長期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重售輕租”的現實。
“印象最深的是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的出臺,2021年7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體現出國家對于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重視程度。”中指研究院指數事業部研究副總監徐躍進表示。
“比如,在頂層設計上,明確了我國房地產市場是以市場化商品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長租房為支撐的三足鼎立的立體化結構。”趙然認為,這為滿足不同生活水平群眾的需求,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住有所居”“優其所居”提供了多種選擇。
滿足合理住房需求獲重視
由保障剛需擴展至改善、養老等多方群體
住房消費作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重要領域之一,對于穩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地發布的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滿足購房者合理需求”這一詞也屢被提及,這也意味著,只要能夠真正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即為合理,住房的民生屬性更為突出。
行業供給側改革背后都蘊含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關于房地產的表態,既有供給側內容,也有需求側內容,兼顧了中長期發展和短期市場維穩兩方面。
供給側方面,除繼續實施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重大民生設施建設等方面以外,《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中長期有利于推動發展長租房市場、探索“租購并舉”新模式,短期內也可以拉動投資,為穩定經濟增長大局做貢獻。
需求側方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延續了去年10月下旬以來中財辦、央行、住建部、銀保監會等部門關于住房需求的政策思路,即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包括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住房需求與“房住不炒”并不矛盾,且在房地產市場過快下行時期反復強調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對穩定市場預期有積極作用。
劉琳舉例稱,從市場運行情況看,去年10月以來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增加,房價上漲城市數量增加,部分一二線城市二手房市場回暖,市場初現觸底企穩跡象。
她還表示,針對新市民解決住房問題,更是從供求兩方面予以支持。一方面完善長租房市場,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另一方面,明確對新市民購房需求實施普惠金融支持。
李布則強調,下一步無論是繼續貫徹“房住不炒”的總基調和“租購并舉”的新模式,還是實現“三穩”的預期,都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人、房、地、錢等要素真正暢通起來,城市才能更好地創造美好生活。
給予規模龐大的新市民群體定向的金融支持政策,正成為“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的政策發力點。莫天全在全國兩會上建議,相比而言,降低首付比例對需求端的影響更為直接,既包括對首套房/二套房首付比例的直接調節,也包括對部分城市二套住房的認定標準的間接調節,“應進一步加大對剛需和改善需求的信貸支持力度,促進需求恢復,穩定市場預期。”
在我愛我家集團董事長、總裁謝勇看來,滿足合理住房需求,核心則在于面向新市民與青年人,在更大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內提供豐富多樣的租房選擇,一方面是合理的租金,讓租戶的“付得起”,另一方面是推動職住平衡,為居住構建舒適的工作、生活等外部環境,讓租戶“住得好”。
中央重提因城施策
良性循環成2022年樓市關鍵詞
“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另一大亮點,對于行業實現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因城施策方面,2015年“兩會”就曾提出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2016年則提出因城施策去庫存;2020年為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雖然因城施策的目的不同,但因城施策這一調控手段并未改變。而2022年,因城施策的目的為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李布表示,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化,人口不僅呈現向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城鎮化集聚的趨勢,而且地區間人口流動方向發生新變化,城市間的分化越來越明顯。
“因此,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全國同此涼熱,肯定是要落實因城施策。”在他看來,各個城市面臨的問題可能完全不同,各地可根據自身城鎮化水平、人口增長規模、融資能力,通過包括優化供地、完善信貸、調整稅收、提升公共服務等一攬子措施,更好的推進和引導保障房、長租房建設,調節住房需求有序釋放,優化房地產市場監管環境。
對此,謝勇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處于重要調整期,過去房地產有很強的投機屬性,“良性循環”則推動整個行業走向穩定有序,今后將逐步走向以提升房地產建造品質,提升存量房地產服務品質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
那么,2022年房地產行業該何去何從?如何解決重點群體住房困難問題?“良性循環”無疑將成為重要關鍵詞。
“目前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仍面臨較多阻礙,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此,莫天全建議,要進一步加大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暢通上下游產業資金鏈,穩定企業信心。
“高校畢業生、新藍領等新市民、青年人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關鍵群體,對促進城市新業態發展、帶動國內大循環、穩定社會就業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張占斌表示,解決好這部分重點人群的住房問題,既是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需要。
他同時表示,當前各界對租賃住房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供給端,而新市民、青年人為代表的重點群體覆蓋面廣、收入跨度大、住房痛點不一,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需分類研究、統籌考慮。
對此,張占斌建議,要緊密結合不同關鍵群體的需求,在建立多層次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體系、提升受保障對象的居住體驗和租住服務、強化住房基礎設施建設和租賃市場治理水平等方面,探索美好租住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為大學畢業生、新市民、青年人提供保障性租賃產品,切實增強其城市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成就感。
相關閱讀: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一:穩政策力度空前 既是及時雨又是定心丸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二: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 中國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三:穩住基本盤 把14億多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四:財稅政策打出“組合拳” 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五:再增1100萬就業 穩住“基本盤”經濟加固“壓艙石
“兩會財經眼”系列報道六:綠色發展跑出“加速度”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