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向高質量發展聚焦發力”系列報道
中核集團:勇當核電產業鏈“鏈長”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福建漳州,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再傳捷報;在海南昌江,全球首個陸上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建設外穹頂吊裝成功;在山東榮成,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商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2024年中核集團要樹立‘協同增強整體功能’理念,加快落實戰略性科技攻關任務,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設高水平核科技創新體系,打造高層次科研人才隊伍。”中核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余劍鋒表示,要發揮完整體系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各環節加快發展,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全速推進數字核工業建設,加大資本運作力度,加快推動核工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大核科技創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2024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與中核集團中核工程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正式簽署真空室模塊組裝合同。這是我國在成功為其安裝心臟設備之后,再次承擔其核心設備安裝任務,提高了我國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的參與程度與貢獻度,助力我國“熱堆—快堆—聚變堆”核能“三步走”發展。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受訪者供圖
這是中核集團加大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2023年,集團核能“三步走”戰略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在三代、四代核電領域躋身世界前列,“華龍一號”已成為我國核電發展主力堆型,也取得了快堆、多用途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新一代“人造太陽”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自2018年“兩核”重組以來,中核集團通過科技創新推進核能技術模塊化、數字化、智能化,進一步提升核能本質安全、拓展核能應用領域、降低用能成本,為核能產業發展開拓新機遇。
科技創新可以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余劍鋒表示,要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提升國家戰略核科技力量,構建先進核科技創新體系;推進“創新2030”工程,開展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先進核能原創技術策源地,實施《核工業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強核心、大協作”協同創新體系;引進和培養尖端領軍人才,打造世界核工業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勇當產業鏈“鏈長” 推動核工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2月22日,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漳州核電二期工程3號機組澆灌核島第一罐混凝土(FCD),標志漳州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正穩步推進。
漳州核電二期工程“華龍一號”3號機組開工建設。受訪者供圖
當前,“華龍一號”已經成為世界核電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全球首批4臺機組全部按期建成投產,國內批量化建設項目進展順利,海外項目正有序推進。中核集團通過核電技術升級換代,打造了一條自主可控的三代核電產業鏈供應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通過‘華龍一號’型號研發,我國擁有了一大批自主研發設計、安裝建造、采購調試等人才,形成了超過10萬人的核電相關技術人才隊伍。”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說,通過“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牽引,帶動了上下游中高端裝備制造業整體升級,真正實現了“中國創造”。
作為“華龍一號”研發、設計牽頭單位和首堆示范工程總承包單位,中核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批量化建設階段,“華龍一號”相關設備國產化率已超90%,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推動了核電裝備產業鏈做強做大。
“我們要自覺擔當核工業現代產業鏈‘鏈長’職責,增強在建設核工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著力強鏈、穩鏈、補鏈,鍛長板、補短板、揚優勢,推動天然鈾、核燃料、核電、核環保、核技術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水平。”余劍鋒說。
“央企向高質量發展聚焦發力”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