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試飛上演“筷子夾火箭”場景
2020年12月30日,當“星艦”還在研究階段、距離發射還很遙遠時,就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詢問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星艦”的超重型助推器是否會像“獵鷹9”火箭助推器一樣著陸。馬斯克回復說,我們將用發射塔機械臂抓住它。
當時,不少人覺得這一想法“天馬行空”。“星艦”的超重型助推器高度約70米,直徑達到9米,用什么機械臂才能抓到這么個飛行中的大家伙?
現在,答案已經揭曉。北京時間10月13日晚上8時25分,“星艦”火箭第五次試飛發射。約7分鐘后,其超重型助推器成功穿越大氣層、返回發射塔,被兩個機械臂(被馬斯克比作“筷子”)牢牢夾住,幾乎完美實現了馬斯克當初的計劃。
可是,為何一定要夾住返回的助推器?讓它落到海里,或者效仿“獵鷹9”火箭落在著陸臺上,不是更簡單嗎?
“萬向推力”發動機精確懸停
根據此次試飛的記錄,“星艦”助推器在著陸最后階段、距離地面約2000米時,同時啟動13臺發動機制動減速。這些發動機具備“萬向推力”能力,即噴嘴可以旋轉調節方向,以控制助推器姿態和飛行軌跡。待降落到一定高度后,外圍發動機關閉,中心位置的3臺繼續工作,使助推器進一步減速并幾乎垂直落在兩根“筷子”中間。在距離地面約幾十米高度時,助推器在發射塔前垂直懸停。幾秒鐘內,“筷子”微微移動并牢牢抓住助推器柵格翼下方的銷釘,發動機關機。
該過程技術難度并不在于機械臂的靈巧或強大,而是在于如何將龐大的助推器精確懸停在兩根“筷子”之間,稍有偏差就會砸在“筷子”上。
據報道,“星艦”助推器著陸精度更高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其助推器足夠重,可以控制得更精確。當然,先進的“萬向推力”發動機也可能發揮了關鍵作用。
航天工程技術上的突破
在2019年,馬斯克曾表示,一個“星艦”助推器一天可發射20次,也就是一個小時左右發射一次。
要實現這一目標,使助推器落回發射塔,就地檢修、加注和再發射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即使是在發射塔附近的著陸臺降落,如此巨大的火箭助推器,必然需要更為龐大的起重機、運輸車等設備進行吊裝和運輸。這一過程耗時恐怕都要以小時計。而降落在海里的打撈、清洗和運輸則更為復雜。
那么,為何不能直接在發射臺地面上著陸,而是要采用看起來更復雜的“筷子夾火箭”模式?
答案就是呈細長圓柱狀的火箭助推器要在地面上著陸,必須安裝著陸支架,以防止助推器在著陸時因振動而傾倒。但支架會增加火箭重量,消耗更多燃料,馬斯克曾解釋說,不用支架可以減少“星艦”重量和成本。
同樣關鍵的是,“獵鷹9”助推器上的著陸支架是“一次性”的,每次著陸后都要檢修和翻新。對“獵鷹9”來說,由于其以液氧煤油為燃料,兩次發射間需要徹底清洗發動機,同時段換一個著陸支架不會消耗額外時間。而“星艦”則以液氧甲烷為燃料,簡單維護即可再發射,若更換支架會導致時間浪費。
總之,即使是在世界范圍內,“筷子夾火箭”也堪稱是一種航天工程技術上的突破。無論是對SpaceX,還是對馬斯克來說,他們都朝著理想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