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質生產力 青年創新當大任
◎洪恒飛 本報記者 江 耘
自選科研難題,嘗試提升磁共振探測技術分辨率,攻堅克難一步一腳印……11月17日,在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全體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杜江峰回顧自己青年時期的科研經歷,并以此激勵與會青年科學家,應該更有擔當和抱負,勇于做“從0到1”的突破。
11月15日至17日,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主會期活動在浙江溫州舉行。本屆峰會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圍繞“青年創新塑造新質生產力”的年度議題,設置三大板塊近20場研討交流活動,吸引來自7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63個國際科技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和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參與。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致辭中表示,青年科學家最具活力,希望大家能夠依托峰會的平臺,跨越學科的邊界,來推動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深入交流、交互、交融、共鳴、共振、交響,在數學、方程、圖像、音樂的共鳴之中,不斷迸發出創新創造的熱情,開發想象力,推進創造力,促進生產力。
未來科技急需新生力量
“如果生活在一個海平面上升的國家,那你一定會因全球變暖而擔憂。”英國青年科學家、Treev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安嘉麗·德瓦達桑分享自己的創業故事時坦言,自己對投身可再生能源相關的創新工作充滿熱情。
世界氣象組織近期發布的《2024年氣候狀況更新》報告顯示,2024年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控溫1.5℃的目標面臨嚴峻挑戰。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認為,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離不開對能源的創新應用,阻止全球氣候變暖要依靠清潔能源,讓更多國家用上清潔能源的先進技術。
作為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氫能正逐步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制氫工藝中,盡管電解水方法無碳排放,但其制氫占比很低。”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輝告訴記者,提高制氫效率所需的關鍵材料、器件研發工作有待加強,這就需要大量青年人才參與其中,以降低成本并擴大電解水制氫的技術應用。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研究院院長劉科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算力耗能巨大。依賴火電支持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現實。因此,需要讓風電、光電要取代火電,以控制碳排放。不僅如此,還要發展大規模儲能技術,突破有限的發電時間對能源儲備的限制。
萬鋼表示,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希望各位青年科學家在生逢其時、機遇無限的時代,在廣闊空間能大有作為的天地,志存高遠、放眼全球,洞察變革的端倪,把握戰略的先機,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新賽場。
拓寬視野突破合作邊界
尼羅河畔堆積的塑料垃圾,激發了埃及青年穆罕默德·穆罕馬丁從事生物基材料科研及應用工作的決心。
在芬蘭奧阿爾托大學求學期間,穆罕默德·穆罕馬丁加入了一支創新團隊。該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國家,圍繞生物基材料的研制,創辦了沃米社區,意在通過開發、推廣環境友好型解決方案,緩解塑料污染。
穆罕默德·穆罕馬丁感慨道,青年科學家和創業者需要認識更多可能性,拓展合作邊界,嘗試和更多不同國家的人合作。此次峰會上,該團隊也將解決方案帶到了中國,尋求合作的機會。
自2019年首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舉辦以來,參與峰會的海內外青年科學家堅持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科技創新,深化合作友誼,廣泛交流互鑒,為促進海內外的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2024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峰會期間,匈牙利塞切尼·伊什特萬大學語言與文化中心主任蕾卡介紹,兩國青年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互動交流越發頻繁,匈牙利塞切尼·伊什特萬大學希望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合作,探索設立聯合學位等合作方式。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大學校長奇利齊·馬瓦拉表示,青年科學家應該抓住機會,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利用多元化的視角,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健康和不平等這類復雜問題時,作為明日的領導者和創新者,青年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將發揮關鍵作用。
峰會期間,也有提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對全球青年合作交流存在影響。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歐洲青年科創代表團團長、歐洲議會對華關系代表團前主席喬·萊恩指出,大家應該減少成見、偏見,合力打造合作交流的平臺,讓年輕人有機會能夠在全球范圍之內展開合作,突破邊界和障礙,實現自己的夢想。
青年成長存在共性挑戰
“青年需要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只會答別人拋過來的問題。”與各國青年就創新創業及成果轉化的議題對話時,歐洲科研人員網絡平臺中國國家代表凱利·洛克佩爾尼如是說。
他解釋道,提出想法只是第一步,要進行研究乃至創業,除了自身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作為支持,在收入、財務上得有一定安全感。因此,需要完善激勵機制,保障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可能性,這一點放之四海皆準。
“有必要強調的是,由于青年科學家創業期間可能和不同行業、不同圈子建立合作,誠信尤為重要。”丹麥科技創業中心執行主任石安勝表示,在全社會層面確保大家能互信合作,才能鼓勵創新創業。
此外,資歷淺、資源少,擔當領銜的機會少、組建團隊的難度大、上升的通道比較窄、缺乏穩定的持續性的支持,以及生活、家庭、身心的成長等方面的困難,仍制約著青年科學家們施展拳腳。
近年來,中國政府正加大青年科學家培養、支持的力度,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潛心的研究、健康的成長、全面的發展、開放的合作。
作為創新創業的熱土,浙江省深化科技人才多元評價和激勵機制改革,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的政策舉措。目前全省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實現“三個70%”,即人數、承擔或參與省重點研發項目、獲省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均達到了70%。
萬鋼表示,中國的發展需要全球青年科學家的深度參與。中國正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環境和創新生態。真誠地歡迎各國青年科學家來到中國學習、交流,在創新合作中進一步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