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說
雷軍代表:圍繞綠色低碳和公益創新等話題提交建議
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受訪方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喬雪峰)今日,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將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聚焦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民營企業深入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等內容,向大會提交四份建議。
建設新能源汽車碳足跡核算體系
雷軍表示,在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歐盟碳關稅等貿易制度下,新能源汽車低碳發展已成為汽車工業全球競爭的關鍵勝負手,完整、清晰、準確的碳足跡核算體系是新能源汽車產業低碳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020年10月,由工信部指導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碳排放將于2028年左右提前達峰,到2035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下降20%以上。
雷軍表示,對于我國汽車工業低碳發展工作來說,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碳足跡核算體系,支撐碳足跡精確管理、核算、認證以及核查,助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雙碳”目標實現。
對此,他建議,一是建立系統的碳足跡管理體系,全局指導新能源汽車產業低碳發展;二是制定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碳足跡核算標準及方法;三是建立新能源汽車碳足跡行業數據平臺;四是完善碳足跡認證、評級及激勵機制。
加快新能源汽車大功率快充基礎設施建設
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間,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在技術、標準、生態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然而,當前我國公共充電樁中快充占比僅 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較低,導致充電速度慢、排隊時間長、周轉效率低等問題突出,較難滿足廣大用戶的充電需求,難以適應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
對此,雷軍表示,為了緩解這些困難,進一步提升充電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我國新能源汽車國際競爭力,推進大功率快充發展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雷軍表示,關于大功率快充發展,多部門出臺政策文件予以重點關注。例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要加強大功率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加快大功率充電標準制定與推廣應用,鼓勵加強大功率充電補貼力度。當前,大功率快充發展主要面臨行業規劃不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壓力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成本高等問題。
因此,雷軍提出了三個建議,一是強化政策引領,統籌推進大功率快充網絡規劃布局。二是組建國家級創新合作平臺,加強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三是加強建設服務保障,推動大功率充電基礎設施普及。
促進民營企業深入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
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慈善捐贈報告》顯示,我國內地接受款物捐贈共計2086.13億元,企業捐贈為1218.11億元,其中,民營企業的貢獻占比51.79%,達630.84億元,民營企業捐贈占據企業捐贈總額的一半以上。
雷軍告訴記者,我國公益慈善事業要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提升能力、效率轉型,要激勵和指導民營企業進一步找準慈善需求和自身優勢的結合點,積極發揮更大作用;以服務促監管,幫助民營企業創新行業模式,提升公益效率,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適度放寬企業基金會注冊門檻及業務范圍限定,幫助企業提升從事公益事業的專業化水準。二是制訂三年至五年服務改革方案,強化對企業參與公益事業的專業指引與服務。三是探索新型捐贈方式,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公益創新。
進一步加強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
電子廢舊物具有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迭代迅速等特點,既有潛在的環境風險,又有較高的資源價值。加強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對于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雷軍表示,我國是電子產品的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也是電子產品的廢棄大國。根據《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20》,現階段我國每年電子廢舊物處理量已達到8000萬臺左右。
與此同時,我國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還有較大發展空間。根據聯合國大學、國家電信聯盟、國際固體廢物協會聯合發布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2020》預測,2030年全球將產生高達7470萬噸電子垃圾。
對此,雷軍建議,一是制定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二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加強協同規范發展。三是保障個人數據信息安全,提升電子廢舊物回收率。四是加強宣傳引導,開展個人電子廢舊物碳積分試點。
“做好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需要全民參與、全民共建。”雷軍說,當前公眾對其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的認識不夠深入,社會整體氛圍尚未完全形成。針對這一問題,他建議,持續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展示電子廢舊物錯誤處置的危害與回收利用的價值,推廣回收利用的正確渠道和方法,樹立先進人物典型和優秀企業標桿;積極開展個人電子廢舊物回收碳積分試點,便于查詢個人電子廢舊物流通信息,展示個人碳積分及排名信息等,適時向全國推廣,提高公眾參與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