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賬本里看發展
新電商,如何“潮”出屏幕“煥”活市場?
今年的李子季,四川省簡陽市賈家鎮農戶劉照東對收購量充滿期待。前些年,劉照東每年收購量有限;去年,他嘗到了電商收購的甜頭,整個李子收獲季,收購量達到數百萬斤。
借助電商平臺,無數的“劉照東”成了新“潮商”。
內容電商、直播電商、興趣電商、社交電商……近幾年中國的新電商掀起了一股浪潮,層出不窮的現象猶如一股股鮮活的力量,“潮”出了屏幕,“煥”活了市場。
在科技賦能和消費需求升級共同驅動下,新電商究竟“新”在哪兒?一組數據給出了答案:上半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到了7.1萬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96萬億元,增長8.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5.3%。
隨著傳統電商“人找貨”模式向新電商“貨找人”模式的轉變。從上半年的“小賬本”中,可以一窺新電商產業蓬勃發展的“大趨勢”。
以市場記賬:李子“觸網”開辟農民致富新航道
簡陽市賈家鎮村民劉照東定制了“全天不限量收購清脆李、脫骨李”的橫幅。受訪者供圖
“昔日滯銷愁,今朝電商笑。”這句話不僅描繪了四川省簡陽市賈家鎮農戶們對李子銷售轉變的鮮活場景,更是當下農產品線上銷售現狀的縮影。
“酒香也怕巷子深”,盡管這里的李子大小均勻、口感香脆,但也曾面臨著銷售無門的窘境。然而,近年來,這一農產品卻“搖身一變”,成為市場上的熱銷商品。
產品未變,農戶未換,何種因素催生了這一轉變?
起初,劉照東主要采用傳統的線下批發與零售方式銷售李子,盡管他付出了不少努力,但銷量始終難以突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照東接觸到了電商新零售這一業態,從此他的問題得到了緩解,李子“觸網”拓寬了銷售渠道,實現了從“愁賣”到“不愁賣”的華麗轉身。
去年李子季來臨之前,劉照東特意在鎮上的快印店精心制作了數條橫幅,并懸掛在顯眼位置,上面書寫著“全天不限量收購清脆李、脫骨李”的醒目標語,以吸引過往農戶的注意。
今年夏天,對于“新農人”劉照東而言,又是一個汗水與喜悅交織的豐收季節。
回顧過去,劉照東肩挑扁擔、懷抱電子秤的艱辛畫面已化作電商平臺上一個個躍動的銷售數據;再看當下,簡陽李子供不應求,劉照東的收購范圍已經擴大至重慶、貴州等地,同時他還在積極探索蘋果等水果的電商銷售模式。
翻開簡陽李子的“市場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傳統銷售模式下,由于信息閉塞、物流不暢,李子往往面臨滯銷的困境;而今,借助一根網線,李子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手中的時間大幅縮短,最快僅需幾天。
過去不敢想象,而今勢頭正旺。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電商國。”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王小兵此前表示,“20多年來,我國農產品電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關鍵在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實現了產銷對接,關鍵在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新平臺。”
電商“下鄉”,農產品“出村進城”的規模在持續增長。有關部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靠知識進賬:電工“福爾摩斯”解鎖科普帶貨新技能
電工王建省制作800多個修電路視頻走紅網絡。受訪者供圖
“從一個頻頻跳閘的熱水器,到一條被孩子誤塞進插座的鉑金項鏈,再牽扯出一樁整棟樓的地線被盜離奇案件……”這段劇情波折堪比懸疑大片的視頻,此前在短視頻平臺上迅速走紅,吸引了數萬網友的廣泛關注。
視頻中的主角,電工師傅王建省,憑借多年技術,成功解決了一棟樓居民長期面臨的用電安全隱患,被譽為“拯救了一棟樓的人”。網友們更是親切地稱他為“電工行業的福爾摩斯”。
瀏覽他的主頁,這里沒有精致的畫面或高大上的制作,取而代之的是千奇百怪的電器故障和日常用電中遇到的各種費解謎題。
“現在回想起自己剛入行的時候,如果當時能看到這樣的視頻,或許就能少走很多彎路了。”一位同樣從事電工行業的網友感慨地說道。
“一條視頻,數萬網友共學電路安全知識。”這已成為王建省在短視頻平臺上的生動寫照。他不僅展示了日常的維修技能,更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廣大網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實用的電路安全知識。
小分享蘊含大學問,也能創造大成果。
隨著粉絲數量的激增,王建省的電商櫥窗也熱鬧了起來。王建省告訴記者,在他的“知識賬本”上,電筆、萬用表等實用工具銷量領先,總銷量已突破81萬件,且退貨率保持在低位。
新電商平臺為實用技能的分享和傳播提供了便利,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實用工具的銷售和增長。
“一技在手,舞臺就有。”新電商浪潮中,不僅有電器知識分享,更有花木養護、木工雕刻、焊接工藝、汽配修理等多樣化的實用技能分享。一些電商平臺的報告也顯示,新電商浪潮并非一時引領新的風潮而已,而是迅速帶來了普惠式的社會改進。
用時間對賬:小小美瞳“拿捏”國貨新風尚
國內自主研發的美瞳自動化模具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你有沒有注意到,5年前,美瞳日拋10片裝的價格還是100元左右,而現在同樣的產品只需要40元。”一家美瞳企業的銷售總監王廷如是說。
頗為明顯的價格變動,正是國產美瞳品牌在新消費時代浪潮中迅速崛起的鮮明注腳。
唐順初是國內早期致力于自主研發美瞳的企業家代表之一。他回憶說:“五年前,中國的美瞳市場主要由韓國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國貨品牌在這個領域幾乎找不到立足之地。然而,現在情況已經大不相同,國產美瞳品牌憑借實力和創新,已經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使得韓國美瞳產品的競爭力大幅下降。”
翻開國產美瞳品牌發展的時間賬:二十載光陰流轉,從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飛速發展,國產美瞳實現了從“零”到“億”的華麗蛻變。五年前,全國所有國產隱形眼鏡工廠的月產能合計不過千萬余片;而今,這一數字已激增至近2億片,增長速度令人驚嘆。
這一變化,正是新電商模式下市場快速響應消費者需求的生動寫照。
有專家表示,產能的激增,既源自生產工藝的持續優化,也離不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驅動。龐大的市場需求如同催化劑,推動了生產線的全面提速,助力國產美瞳品牌在新電商市場中實現了規模化、高效化的發展。
“小屏幕”連通“大市場”,也折射經濟大勢。
中國這一波新電商浪潮的特點中,“新”字熠熠生輝。它依托互聯網的廣闊舞臺,徹底顛覆了傳統消費的界限,讓便捷、個性與高效成為消費新常態。與此同時,新電商平臺進一步對接消費者多元化、深層次的需求,驅動著產品與服務的持續迭代與創新。
這背后是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積極因素的匯聚成勢、市場信心的穩固增強。更是中國這一擁有14億多人口的龐大市場,在消費領域提質擴容、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征程中,所展現出的無限活力與巨大潛力。
【“小賬本里看發展”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