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 科技強國建設步伐穩健
人民網北京9月19日電 (焦磊)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經歷了從“向科學進軍”到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開啟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的壯闊旅程。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并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科技創新投入要素加速聚集,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規模達33278億元,比1991年增長233倍,年均增長18.6%。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經費加速聚集,全社會R&D經費分別于2019年和2022年邁上2萬億和3萬億臺階,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家。
人才資源科技創新紅利持續釋放。報告表示,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素質穩步提升,為創新發展提供了豐富人才儲備。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達23.6%,提高11.3個百分點。隨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1991年以來,我國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總量增長了10倍,2012年突破300萬人年,2013年超過美國,2023年達724萬人年,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作用發揮更加充分。1981年我國首次提出對科技成果進行有償轉讓,技術交易市場開始孕育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95萬項,成交總金額6.1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3.4倍和9.6倍。2016年推進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截至2022年底,各級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6659家,孵化器內企業32.7萬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基礎和前沿領域系列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我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微分幾何學兩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證明,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實現“技術造物”。同時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深海探測和深地探測等領域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目前我國在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重點領域技術成果市場應用成績斐然。報告提出,在信息通信領域,我國移動通信實現了從2G跟隨、5G率先商用到6G技術引領的跨越。2023年全國共完成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249.5萬件,登記數量和增速均創5年來新高。在農業育種領域,1997年建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以來,截至2023年底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累計申請量達7.7萬件,累計授權量超過3萬件,其中自主選育品種占比近94%,為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在醫藥健康領域,自2020年藥品注冊管理制度改革以來,我國創新藥研發上市進程提速,截至2023年底累計批準上市1類創新藥近150個品種。
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22.4萬億元,占GDP比重為17.73%,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科技創新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產品供給質量不斷提升。數字技術創新賦能千行百業,重點行業轉型步伐不斷加快。截至2023年底,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國際產業競爭新優勢不斷形成。報告表示,科技創新大大提升了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我國在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品裝備制造方面建立起國際競爭優勢。我國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鋰離子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等性能指標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光伏組件和動力電池等新能源裝備關鍵零部件在全球市場份額已居優勢地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